新闻资讯
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新闻资讯 >> 正文
从“中国一流”走向“世界一流”
时间:2015-06-08 来源: 作者:点击数:

     据ESI日前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,南京农业大学“农业科学”(Agricultural Science)排名进入全球前1‰(千分之一)。据初步统计,有全球前1‰学科的国内大学22所,江苏有两所,分别是南京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。

     ESI是基本科学指标(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)的缩写,是由世界著名学术信息出版机构——美国科技信息所(ISI)基于汤森路透引文索引数据库(SCI/SSCI)于2001年推出的一个衡量科学研究绩效、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。ESI针对22个专业领域,通过论文数、论文被引频次、论文篇均被引频次、高被引论文、热点论文和前沿论文等6大指标,通过10年来的数据统计对国家或地区的科研水平、机构学术声誉、科学家学术影响力等进行全面衡量,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使用的学术评价指标之一。

     ESI学科排名进入前1‰意味着什么?这一成就是如何取得的?学科发展对于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有什么意义?今后学校学科总体发展有什么考虑?带着这些问题,本报记者专门采访了周光宏校长。

     1.我校“农业科学”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‰意味着什么?

     周光宏: ESI统计了过去10年的数据,论文“总被引次数”排在前1%的学科被视为国际高水平学科,方可进入ESI排名,或称为ESI学科,而进入ESI排名前千分之一的学科则被认为已经达到国际顶尖水平,可称为世界一流学科。此次ESI统计是基于2005年至2015年的数据,我校农业科学、植物与动物学、环境生态学、生物与生物化学在全球排名为前1%,即我校有4个ESI学科。其中,农业科学被收录论文1631篇,总引用次数11988次,位列全球第66位,首次进入世界前1‰(千分之一)行列,达到国际顶尖水平,成为世界一流学科。

    2.全国目前仅有22所大学有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‰,充分说明这一指标的含金量。这样的成就是如何取得的?

     周光宏:一是厚积薄发。我认为首先要归功于南农百余年的办学底蕴,作为中国最早开办四年制农业本科教育的高校,一代代南农人薪火相传,勇攀高峰,才有了今天南农优势学科的厚积薄发。二是抓住机遇。“十五”以来国家对高等教育和科技的投入大幅度增加,学校抓住机遇,建设了以国家重点实验室、国家工程技术中心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,争取了较多的科研经费,参与了国家“211工程”建设,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条件保障。三是政策激励。学校从1999年就实施了“科研后补助”政策,对高水平论文实施奖励,这一政策在2011年学校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背景下得到进一步强化。进入新世纪以来,学校适时提升职称晋升标准和研究生学位要求,保证了学校的学术水准。去年,学校SCI论文突破1000篇,农业领域(包括农业科学、植物与动物学、环境生态学)的总体科研论文质量排名进入世界涉农大学100强。四是师资队伍建设。学校有着优秀的学术传统,近年来,随着学校“1235发展战略”和“钟山学者计划”的实施,人才培养及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,新增“国家特聘专家”、教育部特聘教授、国家杰青等优秀人才近20人,一大批优秀中青年教师成为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。五是国际化战略。学校与一大批世界一流大学、科研院所和国际组织开展了实质性合作,在组建国际创新团队、联合培养学生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。

     3.学科建设对于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有什么意义?

     周光宏: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拥有世界一流学科、汇聚一流师资、培养一流人才、产出一流成果、做出突出贡献,成为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高地。其中,学科建设是“龙头”,也是汇聚师资队伍、培养创新人才、产出创新成果的载体。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是构建世界一流学科。对于南京农业大学而言,就是要有更多学科从“全国一流”走向“世界一流”。

     4.我们看到ESI主要统计的是学术论文,对于大学来说,怎么体现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社会需求?

     周光宏:开展学术研究与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是统一的。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既要 “顶天”,又要“立地”。例如,万建民教授团队从事水稻育种方面的研究,在《Nature》等顶尖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,同时水稻新品种的选育及应用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,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。张绍玲教授作为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,一方面在梨的品种培育和技术推广取得显著成绩,活跃在生产第一线,同时率先绘制出世界第一个梨精细基因组图谱。可见,国家重大需求是科研选题的重要来源,基础研究取得突破,应用研究才能做得更好,才能更好地解决国家行业重大问题。“十一五”以来,我们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7项,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,这些成果大都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的很好范例,既产出了高水平论文,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。

     5.加强学科建设对于学校人才培养有什么意义?

     周光宏:一所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,往往需要10年、20年,甚至更长时间才能体现出来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学科建设搭建了好的科研平台,汇聚了高水平师资,是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优势,最新的研究成果能够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方向,站到世界科学研究的前沿,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尤为重要。我们在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过程中,将会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,将培养一流人才与建设一流学科结合起来,以一流学科建设促进一流人才的培养。

    6.学校未来在学科建设上有什么考虑?

     周光宏:2011年,学校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目标,去年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了南农在2020年进入世界涉农大学前50名、在2030年力争进入世界大学500强的宏伟发展目标。要实现这些目标,全校上下必须勇于争先、永不懈怠,牢牢抓住学科建设这一龙头,以学科建设带动学校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。学校把2015年定为“学科建设年”,计划通过5年左右的持续努力,建成1-2个世界一流学科,5-7个世界高水平学科,确保一批一级学科处于国内前列,为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奠定重要基础。

声明:本网站公示内容不得转载!

Copyright © 2013 南京农业大学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

苏ICP备11055736号-3    苏公网安备 32010202010029号

地址:中国南京卫岗1号   邮编:210095   校办电话:86-25-84395366   招办电话:86-25-84399789   86-25-84395708